苦木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苏轼最可爱的一首诗,最后一句流传千年 [复制链接]

1#
苯丁酸氮芥说明书 http://baidianfeng.39.net/a_ht/170224/5231295.html

吹灭读书灯,一身都是月

苏轼(年1月8日-年8月24日)字子瞻、和仲,号铁冠道人、东坡居士,世称苏东坡、苏仙,汉族,眉州眉山(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栾城,北宋著名文学家、书法家、画家,历史治水名人。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,在诗、词、散文、书、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。文纵横恣肆;诗题材广阔,清新豪健,善用夸张比喻,独具风格,与*庭坚并称“苏*”;词开豪放一派,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,并称“苏辛”;散文著述宏富,豪放自如,与欧阳修并称“欧苏”,为“唐宋八大家”之一。苏轼善书,“宋四家”之一;擅长文人画,尤擅墨竹、怪石、枯木等。与韩愈、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“千古文章四大家”。作品有《东坡七集》《东坡易传》《东坡乐府》《潇湘竹石图卷》《古木怪石图卷》等。

这首诗写作于公元年(宋神宗元丰七年),当时已是作者被贬*州(今湖北*冈)任团练副使已经五个年头。

海棠

苏轼〔宋代〕

东风袅袅泛崇光,香雾空蒙月转廊。只恐夜深花睡去,故烧高烛照红妆。

袅袅的东风吹拂暖意融融,春色更浓。花朵的香气融在朦胧的雾里,而月亮已经移过了院中的回廊。只担心夜晚天色太黑花儿都会睡去,特意点燃蜡烛来照亮海棠的美丽姿容。

首句是起。

诗人写道:“东风袅袅泛崇光。”

“东风”即春风。“袅袅”形容烟气缭绕升腾。

“东风袅袅”这里形容春风的吹拂之态。

化用了《楚辞·九歌·湘夫人》中的“袅袅兮秋风,洞庭波兮木叶下”(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,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).之句,属于用典中的“语典”。

“泛”即弥漫。“崇光”是指正在增长的春光。

“崇”推崇,引申为“增长”。

其中,诗人在此用一“泛”字,活化出了春意浓浓的景象,也为海棠的盛开营造氛围。

次句是承句。

诗人写道:“香雾空蒙月转廊。”

这一句侧写海棠。

“香雾”指的是氤氲的雾气中的海棠花香。

“空蒙”即细雨(烟雾)迷茫的样子。

南朝齐谢眺《观朝雨》中写道:“空蒙如薄雾,散漫似轻埃。”

唐代杜甫的《渼陂西南台》中写道:“仿像识鲛人,空蒙辨鱼艇。”

宋代苏轼《饮湖上初晴后雨》中:“水光潋滟晴方好,山色空蒙雨亦奇。”

这里,“香雾空蒙”描写了海棠阵阵幽香,在氤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的景象。

诗人从嗅觉的角度来写,香飘四溢,不但扩大了诗歌的空间,也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。

“月转廊”即月亮已转过回廊那边去了,照不到这海棠花。

其中的“转”字,不但表明了月光动态性,给诗歌增添空间感,也暗示夜已深而人难以入眠的寂寞之感。

后两句写爱花心事。

第三句转句。

诗人首先写道:“只恐夜深花睡去。”

这一句紧承第二句而转,担心“夜深花睡去”。

这一句是全诗的关键句,是从上面描写环境进入到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中,表现了赏花者的心态。

上面写“月转廊”,月光再也照不到海棠了。

其中,一个“只”,可以说虚词表意,深化了爱花人的痴情。

一个“恐”字,不但强调了诗人对海棠的痴情,更暗示了自己的孤寂、冷清。

最后是合句。

诗人接着写道:“故烧高烛照红妆。”

这一句将爱花的感情提升到一个极点。

“故”即所以之意,含有“特意而为”之意。同时,这一句运用了唐玄宗以杨贵妃醉貌为“海棠睡未足”的典故。

据宋释惠洪在《冷斋夜话》中记载,唐明皇登沉香亭,召太真妃,于时卯醉未醒,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。

妃子醉颜残妆,鬓乱钗横,不能再拜。

明皇笑日:“岂妃子醉,直海棠睡未足耳!”

这里,“红妆”表面指海棠,实则诗人在此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,表明了自己对心上人的思念。

可以说,诗人以花喻人,不但含蓄,而且给人以审美想象。

“烧高烛”遥承上文的“月转廊”,这是一处精彩的对比,月光似乎也太嫉妒于这怒放的海棠的明艳了,那般刻薄寡恩,竟然不肯给她一方展现姿色的舞台。

于是作者用高烧的红烛,为她驱除这长夜的黑暗。

此处隐约可见诗人的侠义与厚道。

“照红妆”呼应前句的“花睡去”三字,极写海棠的娇艳妩媚。

“烧”“照”两字表面上都写作者对花的喜爱与呵护,其实也不禁流露出些许贬居生活的郁郁寡欢。

他想在“玩物”(赏花)中获得对痛苦的超脱,哪怕这只是片刻的超脱也好。

虽然花儿盛开了,就向衰败迈进了一步,尽管高蹈的精神之花毕竟远离了现实的土壤,但他想过这种我行我素、自得其乐的生活的积极心态,没有谁可以阻挠。

全诗语言浅近而情意深永。写此诗时,诗人虽已过不惑之年,但此诗却没有给人以颓唐、萎靡之气,从“东风”“崇光”“香雾”“高烛”“红妆”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、潇洒的胸襟。

赵祯: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。(陈鹄《耆旧续闻·卷二》引,俞文豹《吹剑录》作“吾为子孙得两相”。)

苏辙:其于人,见善称之,如恐不及;见不善斥之,如恐不尽;见义勇于敢为,而不顾其害。用此数困于世,然终不以为恨。(《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》)

*锦祥:东坡乃文星旷世,曜耀寰中。千古奇才,殊不复见!

范祖禹:苏轼文章为时所宗,名重海内,忠义许国,遇事敢言。如轼者,岂宜使之久去朝廷?

晁无咎:东坡词,人谓多不谐音律。然居士词横放杰出,自是曲子中缚不住者。(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·卷三十三》引)

王直方:东坡尝以所作小词示无咎、文潜,曰:“何如少游?”二人皆对曰:“少游诗似小词,先生小词似诗。”(《王直方诗话》,《渔隐丛话前集·卷四十二》引)

陈洵:东坡独崇气格,箴规柳、秦,词体之尊,自东坡始。(《海绡说词》)

刘辰翁:词至东坡,倾荡磊落,如诗如文,如天地奇观,岂与群儿雌声较工拙?(《辛稼轩词序》)

*庭坚:“语意高妙,似非吃烟火食人语,非胸中有万卷书,笔下无一点尘俗气,孰能至此!”

吴曾《能改斋漫录》:“其属意盖为王氏女子也,读者不能解。张右史文潜继贬*州,访潘邠老,闻得其祥,题诗以志之云:空江月明鱼龙眠,月中孤鸿影翩翩。有人清吟立江边,葛巾藜杖眼窥天。夜冷月堕幽虫泣,鸿影翘沙衣露湿。仙人采诗作步虚,玉皇饮之碧琳腴。”

胡仔《苕溪渔隐丛话前集》卷三十九:“此词本咏夜景,至换头但只说鸿。正如《贺新郎》词‘乳燕飞华屋’,本咏夏景,至换头但只说榴花。盖其文章之妙,语意到处即为之,不可限以绳墨也。”

*苏《蓼园词选》:“语语双关,格奇而语隽,斯为超诣神品。”

陈廷焯《词则·大雅集》:“寓意高远,运笔空灵,措语忠厚,是坡仙独至处,美成、白石亦不能到也。”

苏轼是四川人,蜀地多海棠,他深深地思念着家乡,自然也爱家乡花花草草。

苏轼寓居的住所定惠院之东有一小山,山上开满各式各样叫不上名字的野花。

苏轼在*州的职务是个挂名的非正式官员,因此也没有什么公务,经常一个人去山上溜达。

有一天,他在这满山野花之中惊喜地发现了一株海棠。

当地人可能不认识它,而苏轼对这株幽居独处的海棠立刻产生一种特有的亲切之感,常常在花下小酌,賦有一批海棠诗,这只是其中一首。

这首诗艺术上极有特色,春夜花月也能写得十分动人。

“只恐夜深花睡去”,

月光已经转过回廊,照不到海棠。

我担心夜深人静的时候,海棠也会孤单寂寞地睡去。

古人好秉烛夜游或秉烛夜谈。

《古诗十九首》曰:“昼短苦夜长,何不秉烛游。”

似苏学士这般秉烛伴花的还是第一次。

如果说担心“只恐夜深花睡去”的苏学士有些傻,

这“故烧高烛照红妆”的苏学士就有些痴了。

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已经48岁,一个48岁的老男人三更半夜不睡觉,拿着蜡烛看花。

这是怎样一个痴心的人才干得出来的啊!

想想都觉得这苏学士甚是可爱。

宋释惠洪《冷斋夜话》评此诗:“造语之工,尽古今之变。”

写此诗时,苏轼已经在*州带了五年。

但苏轼毕竟是苏轼,他已从“寂寞沙洲冷”中走出来。

此诗却没有以颓唐、萎靡之气,从“东风”“崇光”“香雾”“高烛”“红妆”这些明丽的意象中分明可以感触到诗人的达观、潇洒的胸怀。

PS.最近有读者后台留言表示老是会找不到每日诗词鉴赏的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